夷人确实不成气候,可是这野狼、野猪、老虎、熊,还是一群一群,这些野兽袭扰村庄,之前有亦耕亦军的营庄民兵义勇负责猎杀。

        营庄解散,营庄的营田不再集体所有,各家人管各家田,义勇民兵有的变成了农户,有的直接投军,缺少了义勇民兵的猎杀,这些野兽就成了营庄的头号大敌,来去如同无人之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就这样,垦荒照准,再次发给了营庄集体,而非个人,当然,营庄里的懒汉,也有了去处,有的被迫充军,有的则直接在吉林船厂打包上船,送南洋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吉林各县都有句童谣:脑袋一拍,有了;桌子一拍,定了;胸脯一拍,成了;大腿一拍,坏了;屁股一拍,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段童谣说的就是上一任吉林知府,他倒是拍拍屁股走了,留下了个烂摊子让叶向高处置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有的时候,有些政令,也是肉食者的一厢情愿,当这些略显昏聩的命令下达到吉林时,本该据理力争的吉林知府,选择了执行命令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万历十七年,朝廷下旨到辽宁、吉林两地,要求这两个地方,营造辽宁大学堂和师范学堂,这本来是丁亥学制的大好事,但这政策适合辽宁,不适合吉林。

        辽宁原来是辽阳都司,隶属于山东布政司,自洪武年间,王化二百年,东北四百万汉人,有三百万都在辽宁,辽宁营造大学堂、师范学堂、三级学堂,都有那个基础,而吉林没有那个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就是把学堂修好了,浪费钱粮不提,哪有士大夫来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授课?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命令最大的问题是建在吉林县,而不是长春县,吉林县满打满算就三万丁口,长春有十万丁口,吉林县没有足够的丁口,撑起这么多的学堂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