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须要改变,周礼尚且需要与时俱进,遑论后世礼法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多数的民间讨论,还集中在了商周是否同源的问题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部分儒学士还是坚信,商周不同源,这只是个假设,而非事实,他们搬出了《尚书》等文集,咬文嚼字要证明,周礼就是尧舜禹三代之上的礼法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翰林院学士们,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据。

        商王是纳贡制,对于各地方伯诸侯进贡的贡品,都有明确的登记,比如今天某某方伯进贡了多少龟甲,进贡了多少羌人,而翰林院翰林们,在殷墟的祭祀坑里,找到了周方进贡羌人的明确记载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代表着周方,也在配合商王进行人祭和人牲的祭祀活动,而且周朝,也执行商朝制定的《四方献令》,商、周都让四方诸侯朝贡各种物品,这佐证了商周同源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还有许多儒学士不肯认同,对这些翰林学士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。

        关于变还是不变,儒学士内部产生了分化和矛盾,就会遵循矛盾相继的原则,无论是否最后定性商周同源,都会让腐朽的儒学发生变化,大明皇帝和朝臣们乐见其成。

        翰林院又解析了各种各样的甲骨文,完善了文字演变的过程,比如。

        翰林们就发现,在商朝的时候,出的反义词,不是入,而是各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