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大明并不强调冠夫姓,无论是大明律,还是户籍登记,亦或者是风俗,都没有这种现象,原因有点让人啼笑皆非,因为朱元璋这个太祖高皇帝,是个大老粗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一个乞丐出身,家里人饿死的七七八八,成了皇帝,马皇后又是朱元璋的发妻,朱元璋这个开辟之主,不搞这些繁文缛节,大明册封官员夫人,也不搞这些了,连带着民间的府志、县志,也都是以女子本姓记载。

        时至万历年间,仍然许民自决,你爱冠就冠,不冠也没人管没人说。

        杂报还举了一个例子,大明著名女诗人朱妙端,她的丈夫周济是四品官,所以册封夫人就是:安庆知府周济配朱恭人;而《海宁周氏族谱》,对朱妙端的记载也是:子济,字汝航,号简庵,成化四年岁贡福建光泽教谕。朱恭人幼聪慧,七岁能诗等。

        无论是朝廷册封的官碟,还是自家的族谱,都不冠夫姓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妻从夫姓,到妻冠夫姓,再到许民自决,再到普遍不冠夫姓,客观的反应了时代的变迁。

        杂报从冠夫姓,谈到了子女随父姓这个现象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位笔正的看法非常有趣,他认为母子是一种血缘关系,而父子是一种社会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观点和汉之前,男子用氏,女子用姓的现象是非常契合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父子是一种社会关系,这个提法真的很大胆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