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翰林院在民报上,就刊登了一份文章《冠夫姓溯源考究》。
在汉代以前,男子用氏,女子用姓。
姓代表着血缘关系,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;
而氏的来源十分的庞杂,可能是官职,比如司马,可能是封地,比如商鞅本名卫鞅,封商於十五邑,才叫商鞅。
姓千年不变,而氏随着时间、封地改变而改变,比如始皇帝姓嬴、氏赵,名政,该叫赵政,而非嬴政。
姓氏逐渐合流,大约发生在了汉代初期,自那之后,姓氏就合二为一了。
在汉朝时候,是妻从夫姓,比如霍光的妻子霍显,就是嫁人后改的霍这个姓氏,当然霍显能够在青史中留一笔,是她把害死了汉宣帝发妻的事儿,拿出去四处说,招致了霍光满门大祸。
从妻从夫姓到妻冠夫姓,大致在汉魏之际构成雏形,到南朝末期蔚成风气。
这段时间正好是世家政治蓬勃发展,也是世家最强横的时期,强调姻亲关系的世家大族,妄图让权力始终通过血脉延续。
到了科举制发明,世家政治走向了没落,这种妻冠夫姓的现象,就开始慢慢衰弱了起来。
具体到了大明朝,在明初的时候,宋濂写贞洁烈妇传,就延续了这种风格,比如《郑节妇黄氏传》、《王节妇汤氏传》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