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办法,大明在这方面吃过大亏,国初缺少读书人,不得不用举荐的方式,方孝孺、杨士奇等一干人等窃居高位,兴文匽武,差点把大明祸祸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举孝廉这种事,朝廷根本没办法容忍,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。

        举孝廉是有瘾的,给爹妈端茶倒水不够孝,给弟弟妹妹让梨不够悌,那就卧冰求鲤,那就跳崖救母。

        绕来绕去就那点事儿,名与利。

        刘氏用神童托举孩子混点名声,朝廷才懒得管,谁爱上当谁上当,但是这种托举,绝对不能进入朝廷官吏遴选机制之中,会出大乱子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新任的户部尚书侯于赵,上了一本很奇怪的奏疏,他这本奏疏的主要内容就只有一个,那就是大明财政过于依赖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海关税收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过度依赖,眼下还看不出什么,对外卖的货物越多越广,则朝廷的财政就越大,长此以往,朝廷一定会以更加倾斜对海外开拓,因为所有人都可以从进出口贸易中,获得大量的油水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外向型经济体,在侯于赵看来,是非常非常不健康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点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了,在环太商盟成立之前,大明棉纺产业进入了瓶颈期,松江府的棉纺工坊没有把目光转向大明腹地庞大的市场,而是开始了低价竞争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