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现在,万历十二年,漕粮船一艘可以装粮3000石,同样现在海漕船,一共有六百条,也就是说只需要两到三趟,就可以把额定的400万石漕粮运到京师,而运费也只有九万两白银左右。

        最重要的是,漕粮船从天津卫回松江府的路上,不是空船,而是装满了焦炭,里拐外拐,漕粮船在万历十年实现了盈利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万历十一年,海漕总督王宗沐,交给了朝廷一万三千两白银的利润。

        装了焦炭的船就能直接装粮食了吗?给皇帝陛下吃的粮食,里面有焦炭,漕运总督到松江水师,都是不想活了吗?

        自然不是,因为装漕粮的是漕粮箱,张居正本人发明的太岳箱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王宗沐说,大明海运漕粮技术已经成熟,可以基本保障大明水师远征倭国军粮供给。”朱翊钧看到了奏疏的最后,才发现自己看了一份燕国的地图,这最后一段话,才是图穷匕见。

        讨论大明海运漕粮的研判历史,讨论海运漕粮的不容易,讨论变化,都是为了这句话,大明海运漕粮的能力,能够保证远征倭国的后勤补给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朝在论证全面灭倭的时候,有两个路线,一路是朝鲜、对马岛、倭国本土,这是陆路;一路是琉球、长崎、倭国本土,这是海路;

        而这两条路线,对于大明而言,陆路是更加合适的,因为不用担心水文和后勤的影响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朝鲜国王并不打算做离线制国王,陆路遇到了巨大阻力,而海路上,海漕总督王宗沐表示,皇帝大胆的征伐,后勤补给,他可以用项上人头保证无碍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