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丈还田减租营庄,的确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,但陛下给了新的发财的路数,不让坑自己人,可以坑夷人去。
李先芳六岁开始蒙学,读书二十年,二十六岁的他,哪怕是考中了进士,还是觉得委屈,夏宗尧这一劝,李先芳脑子一热,就写了奏疏。
事情,不该是这样的。
“诸位学子安心,此事若是真的,朕会严加处治,安心在京师治学,没人能为难你们。”朱翊钧看过了十七名证人,看着王崇古说道:“王次辅,护他们在京师的安全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王崇古立刻领旨,保护好证人除了保护他们的安全,最重要的是保密,连他们的名字,都不会出现在公开的案卷之上。
“臣、学生等告退。”夏宗尧和李先芳带着证人俯首告退。
这件事之所以要高启愚上奏,是因为高启愚是功臣,他搞出的丁亥学制,无意间给了这些‘投献’之家一条出路,考不中举人、进士,也不是一事无成,丁亥学制的九龙大学堂,是另外一个出路。
所以礼部最终决定,由高启愚领礼部上奏,这可是揭发反贼行径的功劳。
若不是丁亥学制的推行,投献之家,也不会有一千三百余家之多,最开始这份名单只有三百多家,这近千家的投献之家,多数都是在丁亥学制推行之后,才榜上有名。
这里面不全是丁亥学制的原因,毕竟万历维新滚滚向前,这一千多家遵从王命的投献,是各有各的原因,比如浙江吴兴南浔五家,都是被迫的,不还田,皇帝要杀人,只能还田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