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万历维新初年,关于维新有两种路线,高拱为首的晋党,喊出了‘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’,主张完全架空万历皇帝,并且高拱派人告知张居正‘应与公共立此不世功’;

        而张居正则喊出了‘尊主权、课吏治、信赏罚、一号令、法绳天下’的口号。

        后来的杨博、王崇古不断拉拢张居正,并且主张楚晋合流,不过是高拱主张的延续,当时的决战,双方已经完全明牌,高拱、杨博、王崇古、陆树声都告诉张居正,你走变法之路,按照历史经验,是没有好下场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人亡政息,可能是唯一的结局。

        围绕着这两种路线,大明国朝在先帝龙驭上宾之后,展开了最终的决战。

        最终还是陈太后、李太后主持大局,召内阁、五府、六部众至,将高拱逐出了京师,一日不得停留,立刻返回河南新郑。

        高拱只能离开,最终,大明朝选择了张居正的路线,两宫太后和皇帝选择张居正,自然是因为切身利益,高拱一旦彻底架空了皇权,代表着大明皇室的彻底衰弱。

        无论是汉初的霍光废立天子,汉末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还是到了唐末宦官掌军权,废立九任天子,太后也好,天子也罢,失去了权力,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。

        两宫太后的选择无可厚非,高拱的理由也很充分,他教还是太子的万历皇帝四年时间,这万历皇帝,不能书、不懂章句,甚至连字都认不全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,高拱的路线有个难以绕开的问题,张居正无法选择,那就是名不正、言不顺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大明是两宋那样,陈桥兵变、黄袍加身、欺负孤儿寡母最终得了江山,高拱这种做法,还能够获得一些拥戴,可大明江山是太祖高皇帝以穷民苦力身份,驱逐鞑虏复我中华,一点点打下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