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,是文化认同、是族群认同,而非神权、血统认同。
但在南洋、倭国、泰西,神权认同和血统认同,仍然高于文化认同、族群认同、阶级认同。
按阶级论的第三卷斗争卷解释的话,就是倭奴、夷奴、黑番、生番、金毛番、红毛番这些蛮夷,他们斗争的对象首先是异教徒和人种,而非阶级敌人。
所以,大明的士大夫可以收一收那些无所谓的同情心,无论从神权还是从血统上,大明人都不可能获得蛮夷真心实意的认同,根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,人家压根就不拿你当人看待。
你是无信者,你就该钉在无信者之墙上;
你不是他们的后裔,你就该死,吃一口粮食都要看作是恩赐。
同样,蛮夷,无论如何不能变成大明人。
“神权尽归实用,血食终化青烟,夷俗以神权定尊卑,凭血脉别贵贱,异教当火焚,杂种绝后嗣,华夷之辨,岂在黄白黑赤?实在神道人心。”朱翊钧总结了林辅成这篇游记,沉默了片刻说道:“朕非常认可。”
“朕没去过南洋,没有调查,自然不能发表观点,朕无法反驳他的观点。”朱翊钧无法反驳林辅成对这些蛮夷的歧视,他也不想反驳。
神权、血裔、文化、族群、阶级,这五种认同,在大明各阶级之中的重要性,各有不同,但无论哪个阶级,神权和血裔都在最后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