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启愚用尽了全力往上爬,是怕自己破坏来之不易的成功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万历维新,君臣、万民付出了怎么样的辛苦,高启愚一清二楚,他亲自去过倭国京都,逼迫丰臣秀吉投降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将这两份奏疏下章文渊阁,看看阁臣们怎么说。”朱翊钧没有马上做出决策,而是让阁臣们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翊钧更倾向于高启愚,但申时行的办法也有可取之处,同样很有道理,综合阁臣意见,三思而后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冯保将两本奏疏拿到了文渊阁,交给了张居正,却没讲陛下的倾向,全让阁臣们自己去讨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选高启愚,如果可以的话,我会支持他的行动,在我看来,不分贡献多寡、庸贤的平均,是对勤者能者的不公,算是文成公的人情太重,身股制,我以为极其合理。”凌云翼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。

        官厂必须完成从人情到制度的转变,光靠人情走不了太远。

        身股制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契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选申时行,他在松江府履职多年,不是无的放矢,显然是目前阶段的最适合的办法,我认为申时行讲的对,现在大部分的民坊都不具备身股制的条件,包括大多数的官厂也不具备。”张居正选择了申时行的奏疏。

        申时行不是在端水,而是申时行更加现实,更容易实现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