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对南京城外的龙江造船厂,进行了全面的挖掘,对所有有可能的史料都进行了整理,最终由礼部修订了一本志书,补充了造船厂的兴衰史,其过程令人唏嘘不已。
朱翊钧看到了书签的位置,里面有很多张居正本人的注释。
“朕明白了,龙江造船厂的衰败,有朝廷的责任,而且是主要责任。”朱翊钧翻看着志书,承认了这一基本事实。
“龙江造船厂的衰亡绝非一时,而是不断衰亡。”张居正面色复杂的说道:“永乐年间,海贸兴盛,仅仅龙江造船厂,一年要营造海船、河船768艘,这些都是五百料以上的大船,彼时造船厂有船匠七万三千余人。”
“到了宣德年间,造船厂一年只能造187艘船了,而且多数都是小船,船匠逃的逃,走的走,到了宣德九年时候,船厂只有两千二百众,还皆是尸位素餐,三分钱一分货,钱到了也不干活。”
“仅仅九年时间,龙江、清江两个最大的造船厂,就已经失去了往日所有的能力。”
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。
朝廷风向转变,海禁政策开始收紧,造船厂的船只订单快速减少,入不敷出之后,造船厂养不活那么多的船匠。
慢慢的船厂只剩下了一些尸位素餐之人,甚至这些人,都不再点卯,雇几个游堕之民,在船厂里敲敲打打,敷衍了事。
到了正统年间,龙江造船厂已经没有造船能力了。
造船厂失去造船能力,这里面,朝廷负有主要责任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