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加文明就属于典型的原生文明,有自己的原生文字,清晰的演变脉络,可是印加文明灭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印加文明符合原生文明的定义,这可能也是万士和万宗伯对印加古国的灭亡,念念不忘的缘故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翰林院翰林们在文章中,附录了一大堆文字来说明衍生文明的‘天残地缺’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至今已经没有人能看得懂的契丹文、西夏文、女真文(北宋金文);还在使用中的朝鲜彦文、倭国的万叶假名;泰西的英文、葡萄牙文、法文、西班牙文等等,这些全都是典型的衍生、派生文字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天残地缺的衍生文字,使用有着诸多不便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翰林院着重把宋辽金时代的辽国的官定文字契丹大字、小字进行了举例。

        作为辽国的官文,契丹大字由辽国开辟之主耶律阿保机,仿照汉字所创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从创立之初,这种大字,就注定了无人使用,仿照创立,简直是多此一举。

        辽国贵族、汉人都用汉文,尤其是辽国贵族以使用汉文为荣,对契丹大字不屑一顾。

        唯一对契丹文字有需要的契丹底层穷人,他们又没有足够的精力,去学习这种大多数时候,完全用不上的契丹大字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得已,辽国为了推行契丹文,又创建了契丹小字,和朝鲜彦文、倭国万叶假名一样,契丹小字,是对契丹大字的注音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