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穿着蓝色粗布衣服的大叔,裤腿上还沾着没洗净的泥巴,正坐在小板凳上,百无聊赖地看着院子里的人来人往。还有一位大妈,怀里抱着一个裹着花布的小孩,小孩正好奇地盯着那台机器,嘴里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。大家都在耐心地等待着,时不时抬头看看加工的进度。
在机器打大碴子出现之前,人们只能依靠传统手工方法来处理苞米。
每到秋收过后,家中的长辈们便开始忙碌起来。
首先,要挑选出颗粒饱满、无虫蛀的苞米。这些苞米会被倒入大缸中,添上清水浸泡。浸泡的时间颇有讲究,短了,苞米太硬难以处理;长了,又容易导致苞米变质。通常要浸泡上三到五天,期间每日都要换水,以保证水质清洁,让苞米在适宜的环境中“吸饱水分”。
浸泡完成后,便是舂捣的环节。
这需要用到一种特制的石臼和木杵。石臼通常是由整块石头凿制而成,呈碗状,底部较为厚实,放置在稳固的地面上。木杵则是一根粗壮的木棒,长度适中,方便握持。
家中的青壮年男子往往承担起舂捣的重任,他们高高举起木杵,再用力砸向石臼中的苞米。每一次撞击,都伴随着“咚咚”的声响,苞米在反复的舂捣下逐渐破碎。
但这过程并不轻松,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体力,而且要持续不断地舂捣,才能将苞米颗粒打得足够细碎。
舂捣过后,得到的是一些大小不一的苞米碎粒和粉末的混合物。接下来,就得进行筛选。
人们会使用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制而成的筛子,将舂捣后的苞米混合物置于筛子上。通过轻轻晃动筛子,细小的苞米面会透过筛孔落下,而较大的苞米碎粒则留在筛子上,这些便是大碴子的雏形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