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身上的矛盾感,几乎贯穿了整个洪武朝,既有着让后世称道的民本情怀,也有着让时人窒息的专制铁腕,就像一块正反两面截然不同的硬币,让人很难用简单的“好”与“坏”来定义。
第525章芦台盐场!怎一个苦字了得?
你说他伟大吧,他确实担得起“伟大”二字。
作为从底层佃农、放牛娃一路摸爬滚打,最终推翻元朝暴政、建立大明的帝王,他比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更清楚平民百姓的苦难。
为了护佑百姓,他不惜打破官僚集团的利益壁垒,亲自编写《大诰》——这部被后世认为“略显离谱”的法典,里面详细记载了贪官污吏的各种罪行,甚至将剥皮实草、凌迟处死等酷刑写入其中,用最直白、最血腥的方式震慑官员,让他们不敢欺压百姓。
在反贪反腐上,老朱更是做到了“零容忍”,不管是位高权重的开国勋贵,还是基层的小吏,只要牵涉贪腐,哪怕只贪了几十两银子,也必然会被追查到底,逮着就往死里整。
洪武年间的“空印案”、“郭桓案”,动辄牵连数万人,虽有扩大化之嫌,却也实实在在地刹住了官场的贪腐风气,让百姓得以在相对清明的环境里休养生息。
从这一点上来看,老朱确实是一位心系百姓、敢于革新的伟大帝王。
但是,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,朱重八同志骨子里的“小农思想”和“家天下”观念,又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治国策略,让很多政策带上了强烈的专制色彩,甚至可以说,有些事情做得并不地道。
他一生都在追求“稳定”,这种稳定不是百姓自主选择的幸福,而是他眼中“可控”的秩序——百姓老老实实耕田,官员规规矩矩办事,整个大明天下像一台精密的机器,按照他设定的轨道运转,不容有丝毫偏差。
比如路引制度,就是他维护这种“可控秩序”最直接的工具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