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文学 > 历史小说 > 明末隐龙 >
        炉火淬真金——技术沉淀与革新

        涂山船厂深处。崇祯十七年(1644)八月初。秋雨连绵。

        豆大的雨点密集地砸在“磐石号”黝黑的铁甲上,发出“噼啪”的脆响,像无数根细针在敲打这头钢铁巨兽。巨大的船身如同搁浅的史前巨兽,静卧在干船坞中,任凭冰冷的秋雨冲刷着它的每一寸肌肤。船坞内并未因巨舰的“养伤”而沉寂,反而弥漫着一种比熔炉更炽热的氛围——一场关于失败的技术“大审”正在紧张进行。

        断裂的硬木辐条、扭曲变形的传动支架、布满裂纹的连接轴……这些冰冷的残骸被整齐地摆放在铺着油布的空地上,如同等待验尸的证物。孙师傅不再是那个在轮机舱里声嘶力竭的工头,而是如同最老练的仵作,带着一群核心工匠,手持卡尺、角规、甚至是从吴明远那里借来的简易显微镜,正对着每一处断口、每一道裂痕进行最精细的测量、绘图、记录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都给我看仔细了!”孙师傅的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,却异常清晰,他指着主齿轮上一根断裂辐条的根部放大图,唾沫星子混着雨水溅在图纸上,“这断口不是齐整的!有撕裂状纹路!这说明啥?说明断裂前,它已经扛了老长时间、不均匀的大力道!硬木的韧性都被榨干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孙头儿说得在理!”一个年轻工匠举着手里的木料样本,雨水顺着他的鼻尖往下滴,“我们用不同硬度的木头做了冲击试验!在同样的力道下,铁力木虽然没断,但里面的纤维已经有看不见的损伤和小裂纹了!这就跟人扛麻袋似的,一次扛两百斤没事,扛十次,骨头里面就有暗伤了!咱们之前光想着加固外面,没料到里面的‘内伤’在慢慢攒着呢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还有这传动支架的扭曲角度!”另一个工匠扒开围着的人群,指着测绘图纸大喊,“扭曲方向能看出来,断裂的时候产生的大力道,不是顺着主轴切线方向来的,而是带着一股子邪乎的侧向撕裂劲儿!这说明咱们的齿轮咬合精度和轴系刚性,在使劲儿的时候还是不够!力量传得不‘顺’,就生了破坏性的‘扭劲儿’!”

        争论声此起彼伏,不再是之前那种盲目的争吵,而是基于观察和实验数据的理性探讨。叶梦珠静静地站在人群外围,雨水顺着她罩袍的帽檐滴落,在胸前积成小小的水洼,冰冷的金属义肢上凝结着水珠,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光。她没有插话,只是专注地听着,那双清冷的眸子在雨幕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都停一下。”当争论再次陷入“全换钢”与“加固木”的僵局时,叶梦珠的声音穿透了雨幕和嘈杂,像一把冰冷的匕首划破了喧嚣。

        工匠们瞬间安静下来,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这位将他们从绝望中拉回的主心骨,连雨声似乎都小了几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木辐条的能耐,咱们已经见识到了。全换成精钢,不是咱们不想,是现在还办不到——不是技术上不行,是根基还没打牢。”叶梦珠的声音清冷而沉稳,她走到残骸前,拿起一根断裂的辐条,雨水顺着辐条的纹路往下流,“但这次失败,最值钱的地方,是它像一把刀,把咱们不知道的盲区给剖开了。它告诉咱们,不是力气不够,而是传递力气的‘道’,不够好,不够多!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