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文学 > 历史小说 > 明末隐龙 >
        教化与壁垒,川东根基固

        川东腹地,平昌县,“川东劝学兴农所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晨光熹微,草叶上的露珠尚未晞干,晶莹剔透的水珠坠在青灰色的草叶尖,折射出淡淡的七彩光芒,随着微风轻轻晃动,仿佛一碰就会滚落。县城里那条新铺了“磐石浆”的主街,在晨曦中泛着青灰色的光,路面平整得能映出檐角的影子,偶有早起的货郎推着独轮车走过,车轮碾过路面发出“吱呀”的轻响,留下两道浅浅的辙痕。

        街中心那座修葺一新的“劝学兴农所”大院,朱漆大门上的铜环还沾着晨露。院内传出的不再是往日的鸡鸣犬吠,而是一种陌生却充满生机的声响——琅琅的读书声,像一串清脆的玉珠滚过青石。

        教室是用旧粮仓改造的,屋顶的茅草刚换过,透着淡淡的草香。土墙被重新粉刷过,白石灰墙上糊着一层层字纸,上面用朱砂写着工整的大字。二十几个娃娃挤在里面,最小的不过六岁,还拖着鼻涕,最大的已有十二岁,站在后排比木桌高不了多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天——地——人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日——月——星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一——二——三!”

        声音稚嫩,带着孩童特有的清脆,有的高亢如雀鸣,有的细弱似蚊吟,甚至有些跑调走音,却都透着一股子豁出去的认真。穿补丁短褂的小栓子坐在最前排,身子挺得像株小树苗,手里攥着根烧焦的木棍,在地上跟着比划“人”字的写法,指尖磨出了红印子也浑然不觉。他旁边梳羊角辫的丫头丫蛋,正用冻得通红的手指点着字纸,嘴唇跟着领读的节奏翕动,辫梢系着的蓝布条随着动作轻轻扫过肩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后排一个瘸腿的男孩踩着板凳才够得着桌面,他总在偷偷打量窗外飞过的麻雀,被劝学员用教鞭敲了敲桌子,立刻缩起脖子,扯着嗓子把“星”字喊得格外响亮,引得周围的孩子一阵偷笑。角落里穿粗布棉袍的小胖墩大概是起得太早,读着读着就打了个哈欠,口水差点滴到字纸上,慌忙用袖子一抹,惹得前排的小栓子扭过头来,朝他做了个鬼脸。

        孩子们大多坐在用旧木板钉成的长凳上,凳腿高低不平,总在地上“咯吱”作响。面前的木桌更是拼凑的,有的缺了角,有的裂了缝,却都被擦拭得干干净净。桌面刻满了歪歪扭扭的记号,有小栓子刻的小太阳,有丫蛋画的小花儿,还有人刻了个歪嘴笑脸,像是在给这认真的早读添点乐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