具体作法是蹬地角度的梯度调整。

        原理在于:45°左右的蹬地角度能让髋伸肌群的收缩方向与水平运动方向更一致,减少力的分解损耗。实验室生物力学模拟显示,相同肌肉发力强度下,45°蹬地产生的F推进比60°时高22%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做触地点的精准控制,通过神经肌肉训练,使最后10米足掌触地点始终位于重心投影点后方5-8cm,形成“后跟着地缓冲-前脚掌蹬伸”的流畅过渡,可将F制动占比控制在10%以内。此时,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几乎全部转化为推进力,避免因制动导致的惯性损耗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就完成了直线惯性力占比不足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就是第二步,转动惯量波动幅度,用以减少“无效转动”的能量消耗。

        转动惯量是衡量身体各环节转动难易程度的物理量,其波动幅度,每步周期内的变异系数,可以反映动作的协调性——

        波动越大,说明多余转动越多,能量浪费越严重。

        极致前程选手最后10米转动惯量波动幅度常超过12%,甚至更多,远大于正常选手≤8%,成为掉速的重要诱因。

        掉速的转动力学根源是——“肢体摆动失控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也就是上肢摆动的“反惯性”效应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