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长与步频的比值保持在1.2-1.3的最优区间。
而弯道部分。
弯道跑的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,标准400米跑道弯道半径约36.5米,惯性方向始终是“切线方向”,但运动需要向心力维持圆周轨迹,这就形成了“惯性切线方向”与“运动所需向心力方向”的矛盾。
此时惯性不再是单纯的“前进动力储备”,而是需要被“调控”的物理量——
运动员必须通过身体倾斜产生向心力,同时通过肌肉发力改变惯性的矢量方向,使其适配弯道轨迹。
例如接力第三棒进入弯道10米处时,身体内倾角需达到3.5°-4°,速度越快,倾角越大:当速度达9.5m/s时,倾角需增至5°。
此时左侧腹外斜肌持续收缩,肌电幅值稳定在45%MVIC,通过躯干扭转将部分惯性的切线分力转化为向心力的径向分力,才能避免身体被离心力“甩出”弯道。
运动轨迹决定的惯性矢量特性,就有这么大!
更不要说还有蹬地发力的能量转化逻辑。
直道蹬地时,地面反作用力的方向几乎与运动方向一致。
肌肉发力的能量可直接转化为向前的动能,惯性的积累效率极高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