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加上身体重心的惯性稳定性控制。

        直道跑时,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始终在支撑腿的正上方前后偏差≤5厘米惯性带来的动量矩稳定,核心肌群只需做小幅等长收缩即可维持平衡。例如博尔特百米跑时,核心肌群的肌电信号波动幅度仅±3%,躯干几乎保持刚性,这种“稳定态”能让惯性不受干扰地向前传递。

        弯道跑时,离心力会使身体重心向外侧偏移,若不加以控制,惯性的动量矩会失衡可能导致侧翻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运动员需通过“重心主动内移”对抗离心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左侧腹内斜肌与右侧腹外斜肌交替收缩收缩频率与步频一致,约5Hz,将重心投影点向弯道内侧偏移2-3厘米,使其始终落在支撑面内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“动态重心控制”会消耗部分惯性能量,但能确保惯性的方向与弯道轨迹适配。

        更关键的是,重心内移的幅度需随速度实时调整——

        当速度从8m/s提升至9.5m/s时,离心力会从约120N增至约170N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重心内移幅度需从2厘米增至3.5厘米,这种“精准匹配”是接力第三棒运动员的核心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还只是基本差异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不是那么容易做好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