……
一二棒交接。
3米外就是交接区。
第二棒张培猛的右手已向后伸展成165度,掌心朝下的接棒手型与劳逸递棒的轨迹形成一道“斜向下”的技术轴线。
这是我国田径队打磨的“改良版下压式交接”,比传统下压式减少了0.1秒的交接耗时,更让“稳”与“快”在技术细节里找到了平衡。
劳逸下弯道时的速度比卡特慢0.3米/秒,但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追速度,而是为交接铺就“无波动的节奏基底”。
传统下压式交接最怕“递棒人节奏乱”——棒体角度偏移1度就可能导致接棒手“抓空”。
而劳逸需要在2.5秒内完成“身体回正+步频锁定+握棒调整”的三重准备。
每一步都藏着苏神的技术改造思路。
弯道跑时劳逸的躯干与地面呈55度倾斜,左肩比右肩低8厘米,这种姿态靠左侧腹斜肌与背阔肌的协同收缩维持。
进入下弯道后,他没有像卡特那样“三步回正”,而是用更保守的“四步调整法”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