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步左侧腹斜肌收缩力度减弱10%,左肩仅抬高2厘米。
比传统下压的调整幅度小一半,避免重心突然晃动。
第二步右侧腹直肌轻微收缩,像“拉拽右肩”一样辅助躯干回正,倾斜角度降至54度。
第三步双侧竖脊肌同时发力,从脊柱两侧向上提拉躯干,倾斜度稳定在53度。
第四步核心肌群整体收紧,最终在踏入交接区前将倾斜度控制在52度。
高速摄像机显示,他的骨盆水平偏差始终没超过2度,比2011年大邱世锦赛时的自己小了3度——这得益于“核心分层发力”技术。
浅层腹直肌负责固定躯干姿态,深层腹横肌像“腰带”一样包裹内脏,减少身体侧向晃动。
这种“慢回正”策略虽让速度损失了0.05米/秒,却让棒体与地面的夹角稳定在45度,为后续递棒的角度控制埋下伏笔。
要做到这一点,最关键的就是核心的稳定是。
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,躯干回正的“核心协同发力”。
这一点对于劳逸来说完全没问题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