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就是区别。
只见他腹直肌此时像一条绷紧的钢缆,收缩力度稳定在75%。
既不是前50米的70%偏松,也不是全力冲刺的90%易疲劳,是刚好能把骨盆“箍”在水平位置。
更妙的是腹斜肌的“交替配合”。
左臂前摆时左侧腹斜肌收缩12%,右臂前摆时右侧腹斜肌收缩12%,这种“对称发力”完美抵消了摆臂产生的侧向力。
有个细节很关键。
他的肚脐始终对着正前方,没有因摆臂向左或向右偏。
这说明核心肌群对躯干的控制精度能到“厘米级”,连最细微的侧倾都被提前抵消了。
背阔肌和菱形肌则在“固定肩部”。
后50米时握棒的右臂容易因疲劳导致肩部外扩,一旦肩歪了,摆臂节奏就会乱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