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里燃烧的,是几卷精心鞣制过的竹简。
他的孙子,一个眼神明亮的少年,跪在一旁,眼中含泪,却强忍着没有出声。
那些竹简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“接粮制”的规矩——那是他们一族在荒年里,依靠一套精密的食物分配与互助规则,得以延续的生存智慧。
少年视若珍宝,想将它编成《巡夜录》,作为传家之宝。
陈十一将最后一卷竹简投入火中,火焰升腾,映着他沟壑纵横的脸。
他沉声道:“规矩是活的,是因为我们每一代人,都用脚重新在雪地里走了一遍,用手重新分配了粮食。你把它写下来,刻在竹子上,它就成了死的路。后人只会照着走,却忘了看天,忘了看路,忘了看身边人的眼神。”
少年抬起头,泪水滑落,重重地点了点头。
数日后,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雪困住了一支过路的商队。
弹尽粮绝之际,正是那个年轻的猎户,陈十一的孙子,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仅存的口粮卸下,托付给了这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。
整个过程中,没人提及“接粮制”这三个字,但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,都闪耀着那份活的规矩的光辉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