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个问题,景宁帝引用《周易·革卦》“天地革而四时成,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”,问:治理国家,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选择“变革”,什么时候选择“不革”?怎样才能像汤武那样,让一场变革被称为“顺天应人”?
这个问题确实分量极重,回答得好,是“明君圣主”;回答不好,就可能被视为“离经叛道”或“顽固不化”。
袁易的奏对非常谨慎、周密、深刻。
他首先否定了激进、盲动的变革思想,将变革置于客观规律之下。
他提出了“革”的必要条件:当察天道之变,观人心之向。
他又强调“守常”的同等重要性,日常治国尤重“不易”之理,不能只谈变革,而忽视了常态治理中需坚守的根本原则。无论制度如何微调,爱护百姓、敬畏规律这个核心是不能变的。
他总结了方法论:揆诸天理,验于人心,顺势而为。
他指出了终极目标:崇德广业,天下安宁!
袁易的奏对,可以概括为:治国之道,要在守常与变革之间取得平衡。常态下要坚守仁爱百姓的核心原则;只有当旧制度腐朽、违背天理人心时,才应果断变革。而无论变与不变,其判断标准都是客观规律和民心,最终目的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。
这番奏对,准确地抓住了“变”与“不变”这对核心矛盾,并给出了一个系统的、辩证的框架,证明了他具备从宏观层面思考国家命运的能力。整个论述牢牢建立在儒家经典《周易》和儒家核心思想之上,思想既不失锐气,又完全在正统的治国理政话语体系之内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