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翊钧的确是大明最富有的人,但面对处处都需要银子的大明,他不敢奢靡浪费,有点银子也都投入到驰道和丁亥学制上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松江府的富人们,就不必考虑过多的社会责任,斗富竟奢,就成了自然而然之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这股风,吹到了学堂里,就是朱翊钧看到的模样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为了防止招致圣怒,王谦和李乐,已经非常保守了,一些极个别的学子,打扮的更加光鲜亮丽,一身行头,可不止3.57万斤米那么简单。

        本来以为王谦过于激进的大明皇帝,看过了学堂竟奢的危害后,认可了王谦的激进。

        矫枉必然过正,之后再调整回来即可,但这学堂绝不可竟奢,这些个学子,读书明理就是为了树立价值观,这从根儿上就长歪了,恐怕,大明这棵参天大树也会长歪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翊钧朱批了王谦的奏疏,认可了他的行为,这看起来,衙门当真是有点多管闲事了。学子们吃什么穿什么都要规定,但大明朝廷是郡县帝制,皇帝是君父,管得宽的同时,要尽的义务也多。

        万历十九年万寿圣节休沐三日后,大明皇帝又变得活跃了起来,京师处处都有皇帝的身影,京师百姓对此习以为常,京师百姓们最看重的是身边的变化,京师真的好起来了!

        这里面的原因非常简单,六房书吏、衙役被皇帝换了个遍,入城不用再被衙蠹额外抽分货物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陛下身在九重之上,日理万机,即便是眼皮子底下,也不太了解这些衙蠹的作风,那真的是粪车路过,都要吸两口!

        一衙蠹白吃白喝白拿倒是小事,吃点闷亏而已,多少年了,百姓早就习惯了,这一改制,居然有了拨得云雾见天明、天大光耀万方的感觉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