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宇想起村里老一辈人晒虾皮的老办法,小时候他还跟着奶奶晒过。

        把新鲜的虾倒在海边的石板上,利用正午的太阳暴晒,每隔两小时翻一次,傍晚再收进竹筐里,遇到阴天就挪进屋檐下,用柴火的余温慢慢烘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这种方法靠天吃饭,但现在是初秋,辽东湾的晴天多,只要提前看好天气预报,赶在晴天集中晒制,应该能保证质量。

        想到这,林宇脚步轻快起来,转身往村长爷爷家走。

        村长爷爷今年七十多,一辈子在海边讨生活,最懂晒虾皮的老法子。

        敲开村长家的门,老爷子正坐在炕头抽旱烟,见林宇来了,笑着招呼:“小宇啊,这么晚了来,是有啥事儿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爷爷,想跟您打听下村里以前晒虾皮的老办法。”林宇坐在炕沿上,把虾皮订单的事儿说了,“我想先做个简易烘干机,要是不行,就用老法子晒,您给我说说注意事项呗?”

        村长爷爷磕了磕烟袋锅,眼睛一亮:“五千斤虾皮?这订单不小啊!老法子晒虾皮,关键在‘选虾’和‘控温’。得选刚捞上来的活虾,趁新鲜的时候用海水洗干净,别用淡水,不然晒出来的虾皮发苦;晒的时候得选海边通风好的石板地,石板吸热快,晒得匀,翻的时候得轻,别把虾皮弄碎了;要是遇到阴天,就把虾皮挪到柴房,在灶膛边搭个架子,用柴火的余温烘,火候别太大,不然容易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宇听得认真,掏出记事本一一记下:“那一次最多能晒多少?要是连续晴天,多久能晒好一批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一次晒个两百斤没问题,连续晒三天,虾皮就能干透,一捏就碎,还不返潮。”村长爷爷笑着说,“你小子平时捕鱼捞的虾就不少,哪用得着专门去捕?把以前卖给小商贩的虾留着,再加上自家吃的,凑五千斤不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宇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每次出海捕鱼,渔网里总会带上来不少小毛虾,以前嫌麻烦,大多便宜卖给了走村串巷的小商贩,一斤才几分钱,还有些个头大的,就自己晒成虾皮,装在罐子里当咸菜吃。要是把这些虾都留着,每次出海至少能攒下三百斤新鲜毛虾,晒干后差不多有五十斤干虾皮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