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肢步频调控为,进入第3区间时后主动将步频下降0.5。

        通过延长支撑时相0.02秒实现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步长保持2.0米左右不变。

        通过增大髋关节摆动幅度补偿。

        目的是避免高速下“步频过高导致身体晃动”,为交接时的“步点精准控制”预留调整空间。

        传棒者的递棒预备时,需要“手腕内旋+棒尖下沉”的定向瞄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时候需要他握棒位置调整为,常规传棒握棒中段,距棒尖15cm,此处改为握棒后端距棒尾10cm,使棒体重心后移5cm。

        当传棒时手腕发力,棒尖可因“重心偏后”形成自然下沉趋势,减少需主动下压的发力幅度。

        手腕角度控制为,前臂内旋20°,掌心从朝前转为朝内下方,棒尖与地面夹角保持10°-12°,常规为15°-20°,此时棒体轴线与苏神接棒手“8字环”的中轴线偏差不超过3°。

        相当于“提前瞄准”接棒手中心位置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